天安门广场上博泰配资,3000人的合唱团唱得震天响,歌声直冲云霄。人群里,一个青岛姑娘站得笔直,手势干净利落,带着大家唱出祖国的心声。她叫于孟汝,27岁,第二次站在这神圣的地方,指挥合唱团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献上青春的力量。
于孟汝和音乐的缘分,早就种在青岛一中的课堂里。她高中读的是艺术班,学校的排练厅里挂着一句话:“没有技术就没有艺术。”这话她记到现在,每次遇到难关,都拿出来给自己打气。班主任管老师说,她那时候就是个“全能选手”,学习好,专业强,还当班长,组织活动从不掉链子。
那会儿的于孟汝,忙得像个小陀螺。学校演出、班级活动,她都能安排得妥妥当当。同学有事找她,总能解决得让人服气。这种自律和担当,成了她后来能扛住大场面的底气。
高考后,她考进首都师范大学学音乐教育,本科期间入了党,还保送了合唱指挥硕士。她没闲着,主动报名去河北西柏坡支教一年。在那儿,她从学生变成老师,带着一群孩子读书博泰配资,班上成绩经常名列前茅。这段日子让她明白,引领别人有多重要,也为她后来指挥合唱埋下种子。
2025年五一假期,于孟汝刚回青岛老家,接到学校电话说有重要活动选拔。她之前在建党百年活动里当过分指挥,猜到这可能是国家大事,二话不说决定回北京。车票没买到,父母开着车送她,十几个小时的路程,大雨滂沱,凌晨才到家。妈妈说:“孩子想干大事,我们就得支持。”
选拔通过后,训练像打仗一样开始了。北京的夏天热得像蒸笼,训练场连棵遮阴的树都没有。每天练12小时,挥拍一两万次,胳膊上还绑着沙袋练体力。20个分指挥得动作整齐划一,老师拿尺子量手的高度,差一厘米都不行。指挥台隔着20米,互相看不见,只能靠默契把节奏咬死。
于孟汝说,最难的是在死板的动作里找感情。3000人的合唱团,来自40所高校,大多不是专业歌手。她得用手势带动大家的情绪,唱《保卫黄河》时,节奏快了得拽住;唱《松花江上》时,节奏慢了得催着往前。天安门广场声音传得慢,第一排和最后一排差两秒,挥完拍听不到声音,她心里发慌,但得稳住,不然全团就乱了套。
彩排那天,坦克的轰鸣声从身后传来,于孟汝热泪盈眶。正式阅兵时,她面朝天安门城楼,看到国之重器从眼前开过,心里的震撼没法用语言形容。唱到《保卫黄河》,她脑子里全是先烈们抗战的画面,感觉自己和那段历史连上了。歌声里,她明白了“今天的解放有多不容易”。
于孟汝的“正气”从小就有。妈妈说,这可能跟她爸有关。爸爸是海军老兵,30多年军龄,教她做事踏实,做人正直。家里人说,她不管在哪,老师同学都夸她有担当,爱国爱家,从不含糊。
阅兵结束后,于孟汝累得只想睡一觉。从9月2号晚上10点集合到3号中午,基本没合眼。但她觉得,4个月的训练不只是练技术,更是磨心性。合唱团里有些“脆皮大学生”一开始站半天就晕倒,后来全都能坚持到最后。她说:“这让我相信,年轻人有担当,不是空话。”
于孟汝的故事博泰配资,让人觉得年轻人的能量真不小。她从青岛的小教室走到天安门广场,用歌声为国家庆典添彩。这样的经历,谁听了不佩服?未来她还会怎么发光,咱们等着看吧。
凭资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