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过制片公司提供的映前信息和影片尾标,可以确认目前热映的《捕风追影》与早期经典港片《跟踪》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改编与传承关系。与2007年上映的《跟踪》相比魔投网,现今的《捕风追影》在多个方面进行了全面升级,甚至可以视为原作的再创作。因此,编剧名单中只提到杨子的名字,而未列入原作编剧欧健儿与游乃海,亦显得十分合理。
《跟踪》由任达华、梁家辉、徐子珊及邵美琪主演,讲述了一名退休的刑警和一位年轻警员共同追踪犯案团伙的故事。这部片由三度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编剧奖的游乃海执导,且是他唯一的一部导演作品。游乃海是韦家辉的学生,1992年开始为杜琪峰编剧,并在银河映像公司担任编剧,参与了几乎所有银河映像的影片创作。
1996年,杜琪峰与韦家辉共同创办银河映像,并执导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。游乃海的加入让银河映像的编剧阵容更加丰富,他对警匪题材的深刻理解,赋予了《跟踪》独特的艺术风格。这部片子虽然时长仅89分钟,且并非一部动作大片,却凭借精准的切入点和高度聚焦的故事设定,成为了极具观赏价值的小成本电影。
展开剩余85%香港警务处刑事情报科下设的跟踪组,是影片的灵感来源。游乃海通过其细腻的编剧手法,将这一专业部门的工作方式呈现给观众,展示了如何利用跟踪这一手段解决犯罪案件。尽管这部电影在票房上并未大获成功,但它的故事魅力却深深吸引了那些擅长思考和创作的导演,成为改编和翻拍的温床。
正是基于这一点,2013年韩国电影《监视者们》便将《跟踪》进行了翻拍,导演和编剧以全新的视角扩展了原作的设定,使得影片的时长达到119分钟,最终全球票房成功突破3779.56万美元。而此次在内地上映的《捕风追影》更是大幅度升级,影片不仅邀请了成龙与张子枫等巨星加盟,时长更是延长至141分钟,堪称一线大制作。
影片在上映前的点映成绩非常优异,累计票房已突破8719.3万元,且首日票房便超过了今年暑期档的重磅影片《南京照相馆》。猫眼专业版与灯塔专业版的总票房预测均突破10亿元大关。此外,影片在豆瓣上的评分高达8.1分,成为近年来国产大片中的一大亮点。与《怒火·重案》相比,距离上一部票房过十亿的国产动作大片已过去了4年,而上一部豆瓣评分达到8分的国产动作片则要追溯到2018年的《无双》和《红海行动》。
从这几项数据可以看出,《捕风追影》的上映无疑激发了极大的期待,观众对其充满了无比激动的情绪。大片常犯的两个错误,一是动作戏与文戏互相压缩,二是文戏内容松散,仅作为过渡和引导。幸好,《捕风追影》成功避免了这两个问题魔投网,展现了什么才是受观众广泛喜爱并接受的“大片”模式。
在文戏方面,《捕风追影》以《跟踪》为基础,保留了许多原作的精髓。影片中的退休跟踪专家黄德忠(成龙饰)与新晋队员何秋果(张子枫饰)共同追踪一个从未曝光的犯罪团伙头目“影子”(梁家辉饰)。片中的跟踪技巧、方法及几个关键情节,几乎都从原作中借鉴了不少元素。同时,尽管这次翻拍的重点从文戏转向动作戏,但杨子作为编剧和导演,成功地控制住了动作戏与文戏之间的平衡,既保留了原作的框架,又加入了不少新的细节,使得影片的文戏部分独立、完整且具有系统性。
此外,影片对角色及角色关系进行了优化,从而充分发挥了演员的特质。成龙的角色融入了其电影风格中的独特幽默与杂耍打戏,而梁家辉与成龙之间的对决,既增添了层次感,也让新老两代影迷都能找到共鸣。
影片的超长时长为其提供了更多的叙事空间,这也是避免动作戏与文戏相互压制的重要保障。在影片开头的20分钟内,虽然大部分情节为盗匪团伙作案和澳门警方未能成功阻止的动作戏,但也仅仅为了铺垫一个关键的情节点,为后续黄德忠的行动留下了突破口。而这一段的奢华打戏,也给影片增添了不少视觉冲击力。
值得一提的是,即便去掉这20分钟的戏份,影片依然能利用剩余的120分钟时间,完成角色的深度塑造和情感递进。正是长时间的保障,让影片在文武兼备的同时,保证了动作与情感的有机融合。
《捕风追影》在澳门的取景也不失为影片的一大亮点。尽管澳门的街景本身并不值得特别炫耀,但影片中的一些经典景点,如永利皇宫酒店的追逐戏及影子藏身的建筑,都极大地丰富了影片的视觉效果。
影片还特别关注年轻观众的喜好,尤其是“狼系养子团”这一角色设定,凭借帅气的外貌和高科技装备,迅速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的目光。即便是整体上较为传统的打斗风格,养子团的招式依然能为影片增添不少动感和节奏。
成龙与梁家辉的表演则更侧重于展现传统的打斗技巧。尽管年过七旬的成龙不再如昔日那般频繁地参与激烈打斗,但他的每一场打戏依然具有极高的质量,而与梁家辉在狭小空间中的对决,更是为观众带来了难以忘怀的情感冲击。
梁家辉此次饰演的“影子”,与他在《跟踪》中饰演的“陈重山”相比,无论在情感层次还是格斗技巧上都有了更深的挖掘。尤其是他所演绎的匕首术,展现了极为残酷的近身格斗技巧,为影片增添了不少“狠劲”。
像《跟踪》这样的小片翻拍成大制作的成功案例并不少见。比如,曾在内地票房突破13亿的《误杀》,最初的印度版本《较量》制作成本仅为4500万卢比(约370万人民币)。该片凭借强大的故事基础,在大制作的加持下取得了商业成功。
无论如何,找到一部扎实的“小片”,并将其改编成一部兼具文戏和武戏的“大片”,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,依然是一种极具前景的策略。
发布于:山东省凭资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